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特色成果 | 通知公告 | 理论研究 | 政策文件 | 云端资源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导师队伍>>挂职感悟>>正文
   
   
绿盾护苗筑防线,子荣竞智展风采
2025-09-09 17:00  

教育科学学院甄莹讲师

一、本人基本情况与挂职单位概况

(一)个人专业背景与挂职初衷

甄莹,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与教师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系主任及教育硕士负责人,我长期致力于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曾主持多项教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此次挂职海林市子荣小学,旨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探索高校与小学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小学教育发展动能。

(二)挂职单位基本情况

海林市子荣小学是以侦察英雄杨子荣命名的特色学校,位于海林市河东路友谊街30号。学校坐落于被誉为“威虎山下旅游城”的海林市市区东部,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环境优雅,书香浓郁,是一所市级规范小学。子荣小学以培育合格人才为己任,以创办省级名校为目标,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被确 立为省级教学研究中心,先后荣获省级先进家长学校,牡丹江市教育先进单位标兵, 特色学校,科研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殊荣。

二、挂职工作开展与特色实践

(一)“七个一”任务完成情况

挂职期间,我严格落实学校“七个一”任务:完成100课时听课记录,涵盖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独立设计并讲授《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5节公开课;参与“红色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校级教研活动;指导“绿盾护卫队”学生社团开展安全主题活动;协助班主任组织“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班会;完成《乡村教师留任影响因素调研报告》;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开展10余次教学研讨。

(二)特色工作与创新实践

1.“绿盾护卫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依托专业优势,带领研究生团队开发“安全+文化+心理”三维教育课程。组织“反对校园霸凌”“安全用电”等主题活动12场,覆盖学生300余人次。通过情境模拟等创新形式,使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率提升40%。

2.特殊关怀与教师赋能

针对 15 名留守儿童开展 “暖心伴读” 行动,定期谈心并赠送学习物资,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助力解决成长困惑,获校方与家长认可。面向小学教师举办 “人工智能与数字素养提升” 讲座,分享智能教学工具应用案例,培训 50 余人次,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3.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结合挂职实践,完成《乡村教师留任影响因素调研报告》,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学校支持力度、教师集体效能感与留任意愿的正相关关系,提出构建系统化支持体系、营造积极学校文化等建议,为乡村师资稳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挂职期间,通过搭建校地协同平台,既为师范生提供了实战锻炼场景,也为小学注入创新教育资源。未来将持续聚焦基础教育需求,深化合作,以更务实举措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三)媒体宣传与社会反响

挂职工作受到多方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活动报道1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5000次。

三、校地协同成效与反馈评价

(一)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教研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依托挂职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基础教育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带领研究生深入子荣小学,双向互动,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行研讨,互讲公开课,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

2.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挂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乡村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结合“安全教育”主题,送教入校,带领大学生与小学生开展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3.关爱留守儿童

我关注留守儿童群体,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关爱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4.讲座推广

在挂职期间,我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子荣小学实际需求,开展一场讲座。通过七项工作计划的实施,我相信能够在挂职期间取得显著成果,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反馈评价

教研组教师评价很高,他们认为,我的指导让他们掌握科研方法,学会用科研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如今,教研组课题申报热情高涨,教学创新成果频出,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四、挂职收获与教育启示

(一)专业能力的实践淬炼

挂职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性。从课堂观察到课程开发,从教师培训到学生活动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例如,在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时,需将抽象的科研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改进策略,这促使我重新审视高校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的衔接问题。

(二)校地协同的未来展望

挂职期间构建的“高校科研资源+小学实践场景”合作模式,展现了校地协同的巨大潜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资源共建、教师互聘互培等合作领域,形成“研究-实践-改进”的闭环机制。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校地协同育人领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箱:ascmdj@126.com   

邮编: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