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院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特色成果 | 通知公告 | 理论研究 | 政策文件 | 云端资源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课程思政>>云端资源>>正文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优秀案例汇编
2022-03-11 10:08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山东大学《现代汉语》

一、课程简介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课程讲授现代汉语的概况、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内容,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社会热点,启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加深对汉语的认识,说好、用好国家的语言文字,由此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坚定文化自信。

思政元素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现代汉语课程是山东大学学历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属性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课程由教师、学习设计、媒体设计三支队伍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吸收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汉字文化和中华文明、社会热点等话题,潜移默化到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教学环节中。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继续教育“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

“现代汉语”从学生继续教育的特点出发,让学生立足语言文字这一课程重点,活学活用,由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相关的语言文字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造就专业基础扎实而又有使命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顾历史,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对现代汉语语音和文字演变的历史回顾,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儿。

第二,贴近现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结合继续教育学生专业背景多样、思想成熟的特点,本课程将成为连接国家方针政策与学生个人的桥梁,教授语言文字相关知识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专业,学好、用好国家的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第三,着眼未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

课程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明晰的学习路径,广泛运用研讨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积极自发的创造意识。

(二)特色做法

1.确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大体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掌握普通话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全面把握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素养,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程知识体系出发,结合学习者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案例式、研讨式、故事化等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开展测验和主题讨论,围绕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开展直播课堂、实时组织小组研讨和调研等多种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意识和规范意识,理解国家语言规划和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建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现代汉语”课程在确保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文化知识的渗透,其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突出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提取强调针对性。基于语音、词汇、文字、语法和修辞五大部分,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及爱国情怀。

例如:词汇构成部分的设计,紧跟社会发展变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领悟民族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标准语词和方言词、英语中的汉语词语、古语词和新造词等知识点的讲解,如引用十大时代新词语等。将知识点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的巨大进步,使学生深刻理解语言的发展体现着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只有把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及社会的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又如:文字部分的设计,通过解读文字发展演变史,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内涵。教师详细介绍了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侧重介绍了与古文字相关的文物,像殷墟甲骨、毛公鼎、散氏盘、《兰亭序》、《祭侄文稿》等,让学生对汉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也从中体会汉字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其中“汉字之美与大国之道”专题,充分把汉字文化与做人、治国的理念合二为一,从“字如其人”出发说明书写的特点正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直线的耿直,曲线的婉转,规矩而又圆融,处身世界与他国交锋亦如是,不卑不亢而又合作开放。汉字之美,历久弥新;大国之道,古今传承。

3.改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外,重在彰显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时代性和引领性。鉴于成人学生社会经验丰富、学习需求明确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问题式、协作式、生活化等各类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以点带面、以学带教,创新教学方法,让教与学能够始终齐头并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贯穿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中。

(1) “座谈+现象剖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热词、调查媒体语言使用规范以及文字“有边读边”等现象剖析,采用座谈讨论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从中发挥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树立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意识和规范意识。

(2)“案例+研究学习”。将当前热门流行歌曲《千秋梦》与古音知识结合,采取“小组分班-预设问题-学习准备-直播讨论-深度思考-讲解阐述”策划了“流行歌曲中的古音知识——以《千秋梦》为例”的系列课题研究与讨论,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的声母韵母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了解到现代汉语方言都是古代汉语的延续,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自觉地融入教学互动的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一家,古今皆如是。

(3) “直播+分组学习”。结合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热点话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学习分组任务,利用“直播+讨论”的方式开展话题探讨。教学团队课前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确定主题内容,发放学习材料,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思考与观点;课中设有主持暖场,教师主讲内容,助教引导和知识拓展;课后满意度调查,积极者表彰等。通过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在扩充知识体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达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热情、开放、包容、积极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4.完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督导、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估、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从“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个层面对课程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立体化评价。

(1)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对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同行评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分析查找课程问题的同时,结合学科发展和外部需求、政策的变化,提出课程改进的意见、建议。课程负责人综合各类评价反馈结果,制定课程改进计划并加以落实,学校对课程的评价、改进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并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教师对照课程学习成果,结合学生学习评估结果(包括测验、作业、讨论、期末考试等)及学习过程数据,多角度、全过程地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达成情况;通过采用分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互评作业,不仅能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情感态度,以及在“包容和合”的状态中感悟相互学习、结伴成长的正能量。

(4)教学综合评估。督导人员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学生支持、技术应用等影响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关键因素入手,对课程进行全面诊断评估;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讨论区等集中反馈其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建议。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鉴于继教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习需求明确等特点,教学策略基于问题式、协作式、生活化等各类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发现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以点带面,以学带教,创新教学方法,让教与学能够始终齐头并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贯穿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之中。分别采用“座谈+现象剖析”“案例+研究学习”“直播+分组学习”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课程成效与规划

本课程作为学校继续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探索成人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后续课程更新及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融入新的思政元素,并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网络课程当中,引领继续教育课程齐头并进,让课程切实发挥示范性作用。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Web应用安全与防护》

一、课程简介

《Web应用安全与防护》是网络安全管理员、人社部2020年新职业—信息安全测试员、“1+X”证书—网络安全评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融合职业要求、岗位要求及社会需求,从课程培训学员特点及需求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体目标,遵循 “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基本规律,构建“五爱三德”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体系设计向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转化;结合学员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内容;围绕“信息安全”国家战略来设计课程教学总体框架,重构核心教学内容。

课程以编写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搭建载体途径、优化课程评价五个举措为抓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一是课程团队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大赛专家组出版教材,编写工作手册;二是通过“四结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归纳提炼课程思政模块,再将模块归纳入课程思政类型,根据课程思政类型选择或优化教学方法;三是创新“引-创设情境、思-提出问题、究-分析原理、练-攻防实战和析-总结延伸”五环节教学方法,连续有序,由易到难,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性;四是搭建由交互式实验平台、攻防平台、实战平台三大实验平台组成的梯度实训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及实践需求;五是制定“三层动态化”评价方式,“三层”指知识掌握层、运用能力层、情感态度层,“动态化”指时间上流程化、空间上广延化、形式上多样化,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元素黑客精神;科技战;孟晚舟事件;商业诚信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Web应用安全与防护》课程思政以专业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融合职业要求、岗位要求及社会需求,从课程培训学员特点及需求入手,重点服务高职扩招学生、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以及非学历培训学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体目标,遵循“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基本规律,构建“五爱三德”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设计

1.课程模块化,适应多类教学

(1)课程分析

本课程是网络安全管理员、人社部2020年新职业—信息安全测试员、“1+X”证书—网络安全评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自豪感、职业素养、法律意识、网络风险意识等素养。

(2)学员分析

本课程涉及学员类型较广,具有年龄段不同、兴趣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不同,思维情况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情况,主要分为企业员工、新职业就业人员、认证考试人员、在校学生等。

(3)教学内容重构

围绕“信息安全”国家战略来设计课程教学总体框架,重构核心教学内容,打造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前沿性、职业性的《Web应用安全与防护》课程。

 

图1 模块化课程结构图

2.元素模块化,支撑课程思政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以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教育为主,以培养信息安全职业素养、网络安全法律意识、网络安全威胁认知和应对能力为辅,建立“树匠心、育匠人、铸匠魂”课程思政体系。

(2)构建课程思政模块

从课程思政目标入手,深入挖掘形成较为粗放的思政元素堆积,再通过深入梳理,形成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最后归纳提炼课程思政模块。

 

图2 课程思政模块

 

 

 

 

(二)课程形式

课程以精选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搭建载体途径、优化课程评价五个举措为抓手,实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1.精选教材

课程教材选用十三五规划教材,辅以工作手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大赛专家组出版教材。

 

图3 课程教材

 

 

2.设计融入方式

从课程思政目标入手,归纳提炼课程思政模块,再将模块归纳入课程思政类型,再从课程思政类型选择或优化教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融入通道,构建科学的融入方式、提升有效的融入效果,做到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化。

 

 

 

图4 课程思政设计流程图

 

 

 

3.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针对学情,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和信息媒介手段,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线上学”学习知识、技能完成基础练习;课中“做中学”完成各种漏洞检测分析和漏洞防范子任务;课后“延伸学”由以岗位培训、大赛指导、课后作业为主要举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中将课堂分为引-创设情境、思-提出问题、究-分析原理、练-攻防实战和析-总结延伸五个环节,教学环节连续有序,与以往教学方法相比,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图5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流程图

 

4.搭建载体途径

搭建多样性信息化载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及实践需求,在专业学习中达成素质目标。

表1 多种信息化载体的预期用途和展示

 

5.优化课程评价

制定“三层动态化”评价方式,“三层”指知识掌握层、运用能力层、情感态度层,“动态化”指时间上流程化、空间上广延化、形式上多样化,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图6 “三层动态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三)课程质量保障

建立了“双元三环”评价体系,组建由院系督导、学员为主的双元评价小组,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课程设计及实施情况评分,确保每节课课程质量。

表2 “双元三环”课程设计及实施评分表

 

(四)建设机制

1.经费支持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执行《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定详细资金使用计划,建设经费专款专用。课程建设经费严格执行采购招投标和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学校审计配合项目组做好资金监督管理。

2.技术支持

学院合理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托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展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3.监督与管理

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保证课程内容更新质量及课程共享的开放性、安全性。

4.推广与应用

通过多种媒体和相关活动加强课程的宣传推广,促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使用和评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五)建设流程

《Web应用安全与防护》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多方共建,对接岗位,动态调整。

第一步,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特点、学员特点等,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二步,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第三步,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第四步,落实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六)特色与创新

1.构建以“思政”实践为主体教学三平台

交互式实验平台、攻防平台、实战平台三大实践平台既遵循课程建设的逻辑,又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既兼顾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发展性,又注重建设的个性化、多元化,做到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每个项目均以谍战片为引入,借助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相关视频案例创设动人心魄的渗透情境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构建以“价值”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元素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同。提升对科学理论掌握的系统性,强化育心铸魂的主动性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体系与知识教育体系相贯通。邀请世赛专家及获奖学长对学员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提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功力;引入当前发生的中国IT大事件,例如国家网络安全周活动、疫情期间网络安全问题等,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量、提升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引入《吴翰清的故事》等榜样元素,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堂,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四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国际国内时事,从四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

2.“四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中,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教书育人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同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做到把育人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工作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后线上自主学习中,在线上学习中提升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

3.“三评价”思政内容考核

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人才培养效果

1.课程思政贯穿爱国教育,提高学员参与度

课程通过引入谍战片、网络安全人光荣使命等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学员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员活动参与度,尤其在经验分享、头脑风暴和讨论部分,参与度接近100%。

 

 


 

 

 图7 课程活动体系及参与度

 

 

2.课程思政结合实践育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课程构建由易到难的教学实验环境,从交互式实验平台到攻防平台,再到实战平台,梯度式增加实验难度,使不同层次学员都能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度得到改善,教学目标达成提升。

线上终结性测试结果对比课前测试成绩大幅提升,知识目标达成。

实操正确率达100%,技能目标达成。

3.课程思政融入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融入网络安全人光荣使命、历史的安全创新等元素,强调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与修养,促使学员法律意识与道德水平并进,提升信安人才职业素养。

(二)学生反馈

学生对基于等级保护的真实案例、高效生动的思政环节、操作性强的虚拟仿真平台、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极为认可,反馈热烈。

图8 学生课程评价

 

(三)未来发展规划

今后5年,团队计划在现有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的新课标、新课件、新教案和新案例基础之上,制作融合课程思政和1+X证书素质目标的新微课、新慕课,主要途径包括:

1.邀请课程思政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不断革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以课程研讨、专题培训、示范引领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3.继续深度挖掘本课程的育人元素,进一步增强学员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自信,激发学员投身行业、献身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持续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积极与思政教师展开专题研讨,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箱:ascmdj@126.com   

邮编: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