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院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特色成果 | 通知公告 | 理论研究 | 政策文件 | 云端资源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正文
   
   
以对分课堂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
2021-05-21 15:23  

葛翠茹 张学新 李世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 复旦大学 中北大学


  要: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权责对分的理念和独特的流程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核心素养有非常好的实效。从课程思政的要求出发,分析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实现的要素,提出对分课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最佳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对分课堂; 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 葛翠茹(1969-),,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学新(1969-),,河南平顶山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脑科学,高等教育学;; 李世伟(1980-),,河北邯郸人,硕士,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收稿日期:2020-05-15


基金: 2018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研究项目)“‘思政课’对分课堂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18-XJ20048阶段); 2018中北大学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新工科视角下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


The Effective Path on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Divided Class

GE Cuiru ZHANG Xuexin LI Shiwe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e divided class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whose concepts and unique design process have great effect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ivating core qual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ndar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divided class, and proposes the divided class as the best teaching mode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Key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divided class; learning community;


Received2020-05-15


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要为治国理政服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成为习近平教育理念的鲜明特色和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和积极落实。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旨在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所有课程都保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真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办学宗旨。


课程思政突出强调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教学不能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唯一目标,必须把价值引领与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养成,形成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线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育人功能。


“无教育的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教师在课堂只讲授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不闻不问,其结果是培养出了一些知识丰富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偏离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倡导回归教育的根本和初心,回归常识,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导向。


二、课程思政的实现要素

课程思政的课程观,虽然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但不能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1],而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教学中丰富的资源,如科学精神、哲学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通过潜隐的形式实现思想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课程思政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与创新,载体是课堂,实施是教师,落脚点在学生。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授课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思政实现的基本要素。


()教育理念

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首要条件。教师首先要思想认同,理念更新、在课程开发中把价值引领、立德育才与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同步设计。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深化立德树人思想观念。立德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人,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立德和树人在课堂上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隐性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的隐性功能,长期引导,潜移默化,才能使教育过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主体

课程思政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需要、学科基础、接受能力等为依据,制定真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这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设计课堂、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视角的要求。和工业化时代不同,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课堂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更不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在知识的系统性上,教师占据优势,但在知识的某一领域,学生大大可能优于教师,如果教师仍以权威自居,还灌输和填鸭,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去引领和示范。因此教师要改变以我为主的思维定式,放权给学生“从真理的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思想者、求知者、对话者”[2],与学生平等地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对话和教学相长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领和教育。


()教学内容

学科教学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课堂教学在充分体现知识目标的同时,应当从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高阶层面形成对科技创新、科学精神、世界观、科学态度等人类文明结晶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发现真善美。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形成起示范作用。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师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与思政课在互通中“传道”。


()授课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尝试问题解决思路,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 [3]。师生之间存在天然的距离感,教师高高在上,不怒自威,除了师生之间知识层面的短暂交流,很难有其他方面的真诚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更是极其匮乏。学生变成接受知识、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很难知晓学生的思想世界,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行为方式也无从了解,更谈不上价值观的引领,因此必须重新构建一种师生互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真实表达思想、可以和教师讨论交流,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中教师自然而然在专业知识解惑中实现思想指引。可见,课程思政的课堂授课方式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保证课堂上师生有充分的交流对话时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不足;三是更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元素;四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五是能够有效地、持续地驱动教师的自我转变、提升和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师获得真正的职业价值感。可见,单纯的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均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必须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实,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对分课堂。


三、对分课堂促进课堂思政实现的有效性分析

()对分课堂基本思想和教育目标

“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是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过程 。”[4]其形式上是把课堂时间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关键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双重建构。对分课堂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审辨性思维以及传统文化素养。对分课堂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是权责对分,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需求,勇于分享话语权、表达权给学生,而同样学生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和任务。对分课堂权责对分的理念构建了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协商交流、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品德、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可以基于学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育人元素,有的放矢地教书育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言堂为主要课堂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即使努力加入更多课程思政的内容,也难免生硬的说教。课程思政是潜性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是最理想的状态。不同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有四个基本环节“讲授、独学、讨论、答疑”和一个创性新性作业“亮考帮”。在对分课堂常态化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提供了实现这种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亮考帮”成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亮考帮”作业是对分课堂内化吸收结果的可视化呈示。“亮”是学生学习收获,“考”是学习反思,“帮”是学习困惑。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关注点、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思想特点,为课程思政的契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长点。


()对分课堂实现课程思政要素分析

对分课堂是双主体的生成性课堂。对分课堂讲授环节是以教师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内化吸收环节科学提供学生认知过程所需的内化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反思,讨论环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实现答疑、解惑。这样“对分课堂成为真正的双重教——学主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巨变,这样预设生成就具有了可能性。”[5]对分课堂要求教师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角度把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实现知识建构和思维形成。师生感情自然融入、教育水道渠成。


对分课堂与课程思政的理念极度契合。对分课堂要求教学目标不能仅放在知识目标上,还要设定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对分课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的心态和精神。课程思政要求学生承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责任与使命的角度去完成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把成才与报国相结合。课程思政是目标,对分课堂是实现路径。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从理念到模式的全面更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理念,对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具有天然的优势,是课程思政实现的首选路径,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提供根本保证。对分课堂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将改变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教育僵局,构建一个以价值引领为目标、以建构式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式课堂,形成一种真正的崇德尚学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60-64.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


[5]陈瑞丰.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科研,2016(3):71-74.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箱:ascmdj@126.com   

邮编: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