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院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特色成果 | 通知公告 | 理论研究 | 政策文件 | 云端资源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正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抗联精神在大学《综合英语》课中的融入研究
2021-05-21 15:22  

苏秀云

牡丹江师范学院

要: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也已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文章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以本校的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为平台,将抗联精神融入到大学《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东北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以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度。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抗联精神; 《综合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 苏秀云(1981-),,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08-02

基金: 2019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东北抗战英文文献翻译与研究”(19DJB012); 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满铁剪报有关东北抗战英文资料翻译研究”(1355JG008);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研究”(18-XJ20029);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ppl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XU Hui-ling

Received: 2020-08-02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习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简言之,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英语专业的课堂讲授的是语言,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专业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汇合处。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和振兴的重任。抗联精神是东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所承载的红色基因需要也有必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抗联精神是一种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更是一种不畏生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笔者所在院校恰好地处东北抗联当年的主战场,并成立了东北抗联研究中心。笔者以学校的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为平台,借助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将抗联精神融入到综合英语课的课堂教学中,以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度。

二、抗联精神背景与内涵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军,致使东北沦陷。为了保护东北人民,保卫东北的大好河山,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重任,联合一切爱国人士和群众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战斗条件,凶恶且装备精良的敌人,抗日联军的爱国将领和广大人民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热爱祖国、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也形成了我们宝贵的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丰富,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外,抗联精神还包括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的斗争中得到了朝鲜和苏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东北抗日联军也为朝鲜和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与帮助。《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问题座谈纪要》指出,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体现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人民抗日武装。抗联精神具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支柱。

三、抗联精神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的师生不仅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同时也接受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英语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及其承载的西方思想文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及文化安全意识。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怀、历史担当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以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为基本教学内容载体,跨文化交际能力贯穿始终的一门课程,具有课时多、课文内容涵盖面广、社会文化信息多的特点。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容易被其思想左右,产生崇洋媚外的情绪。因此,在《综合英语》课上进行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了解本国文化,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探索造成差异的原因,最终形成自我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语言输出能力。

(二)弘扬抗联精神的意义

 东北抗日联军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胜利的篇章,强有力地牵制了法西斯的全球战略步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坚固后盾,中华民族为人类的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弘扬抗联精神不应局限于在国内的报道和宣传,更应让抗联精神走向世界,但是对于抗联历史和抗联精神的外宣材料却很少。根据《满铁简报类编》中所整理的国外同时期关于中国抗联战斗的报道,笔者发现国外对于中国战争的报道过于简单,有些甚至存在失实的政治色彩。因此我们有必要还原历史,做好抗联材料的外宣工作,让世界知道真相。

宏观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的正常秩序,国际形势也是瞬息万变。在这样严峻的大环境下,弘扬抗联精神,让抗联精神在世界发声,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人。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对于任何列强以任何形式的侵犯,中国人绝不屈服,誓死抗争,但是中国人比任何人都热爱和平,因为我们的和平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从微观上看,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西方思想文化、新闻信息比较多,需要学生甄别信息的真假。学习和弘扬抗联精神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抗联精神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抗联精神的核心,也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品质,一个人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就如同大树没有了根,任何风吹草动都是致命的;抗联精神所体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能够提高学生在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时拨云见日的甄别能力。因此,弘扬抗联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艰苦奋斗的品质、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抗联精神在《综合英语》课堂中的融入途径

 《综合英语》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更要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荣,增强文化自信度。笔者依托所在学校的东北抗联研究中心,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抗联精神融入到《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以下几点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加深其对抗联精神的理解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现阶段还存在差距,部分英语教师长期接触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思想文化如数家珍,但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反而知之甚少,缺乏课程思政的能力。另有一部分英语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属于思想政治课程范畴,片面认为思政教育与己无关。这部分教师只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西方文化的讲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却很少涉及,缺乏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因此,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其价值观人生观的风向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加强英语教师的政治学习,对马列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思想的学习需要列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笔者通过学校组织的党课学习,以及重走抗联路,翻译抗联资料等活动加深了对抗联精神的理解。英语教师有责任将这份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和时空发光放彩。

(二)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弘扬抗联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度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并掌握英语。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习具有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机械性记忆。大部分学生对于单词、语法和翻译等反复的练习会感到厌倦和疲累,这时抗联精神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成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精神动力,帮助学生渡过学习的瓶颈期。将抗联精神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那些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今后人生中的各种压力与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扩大抗联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进行外宣材料的翻译工作,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这份工作除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通晓抗联历史,深刻了解抗联精神。借助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在接授英语知识文化的同时,学生还能了解一些抗联历史,深化抗联精神的内涵,适当进行抗联外宣材料的试译,为抗联精神的外宣材料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2]。同时学习和弘扬抗联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度。笔者发现通过学习抗联精神,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结合课程内容,将抗联精神融入教学环节

 《综合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是选自第一手英文资料,内容广泛,涉及家庭生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等一系列课题,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笔者选取其中与文化冲突和战争有关的文章作为融入抗联精神的重要篇章。战争类题材的文章多发生在二战时期,与东北抗联的历史背景接近,选取这类文章作为抗联精神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抗联精神的宝贵之处,以及和平的珍贵。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是很常见的,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相互了解和包容。因此在跨文交际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外来文化的输入,更要注重本土文化的输出,选取这样的文章作为抗联精神的切入点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度。

 抗联精神融入综合英语课堂的形式较为灵活,可以线上线下交互进行。线上可以通过视频、影视材料及相关电子文献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线下不仅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将抗联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依托本校的东北抗联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抗联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满铁简报类编》,组织学生学习翻译其中的部分文献与资料,让学生不仅了解抗联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英语的语言专业能力。

 以《Never Give In, Never, Never, Never》为例,课文背景是1940年二战时期的英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正遭受着战争的蹂躏,东北抗日联军同期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搜集关于抗联的感人事迹,并将其用英语表述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也是在这一年壮烈牺牲的。当学生用流畅的英语、感人的图片把这段历史展示出来时,内心已经燃起了对英烈、对抗联精神的崇高敬意。当学生看到某些外媒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轻描淡写时,心中又燃起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英两国当时的战争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楚东北抗联是在何种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与法西斯主义展开斗争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抗联精神的真谛。课后,鼓励学生尝试翻译东北抗联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不断的尝试翻译中国文化资料和战争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输出能力,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除了课堂教学中需要融入抗联精神,教师还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利用地域优势,带领学生参观抗联红色景观,一起评议或重译抗联景观的双语介绍牌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提升本土文化意识,将其内化于心,从而提高其文化自信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

五、总结

 抗联精神就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英勇革命精神,就是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就是团结协作、唇亡齿寒的国际精神。在《综合英语》课中融入抗联精神,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革命史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革命史,体会当时的艰苦与艰难,珍惜现今的和平与和谐,并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将其内化于心,在学习中发挥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弘扬抗联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度,让抗联精神在世界发声,为中国文化走去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两者的融合将有利于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本土化发展,丰富课堂思政的内容,实现东北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也期望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一点助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新华网,2014-12-29.

[2]张林影.面向东北抗联英文文献翻译的翻译实践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4):124-127.

[3]张勇,尧丽云.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5):107-109.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箱:ascmdj@126.com   

邮编: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