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5年)
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有机融入各类课程 教育教学,深入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体系化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结合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定位与职责
发展定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聚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使命,依托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和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建成立足丹江、服务全省的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主要职责:聚焦研究生课程思政重点、难点和前瞻问题,深化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培训指导,巩固推广特色育人成果,完善质量评估保障机制,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课程思政“本硕一体化”“一体三元六维”建设体系,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理念与目标
建设理念:秉持“特色、开放、传承、创新”理念,贯彻“四为”方针、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五色教育”、弘扬“四大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三全育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设目标: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实“一体三元六维”体系,建设“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导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省级研究生思政课程示范校。
一体 |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本硕一体化”建设模式。 |
三元 |
党委领导-中心协调-学院联动三元协同助力。 |
六维 |
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培育一批发挥思政引领的示范课程;创建一批效能突显的思政研学平台、基地;开发一批互助共享载体、资源;形成一套科学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总结一系列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成果。 |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把手”挂帅抓好“主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政治方向,引领研究生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筑牢“主阵地”、“主渠道”。将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评价,14门线上、56门线下重点课程同步运行。
提高立德树人能力,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落实“3+3”培训全覆盖,凝聚智慧发挥团队合力,9名省级名师团队引领,15个导学团队与56个课程团队省校两级协同共建,助推课程思政育人。
突出“东北抗联精神+”,搭建课程思政红色育人体系。畅通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新渠道,多学科融合拓展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破解课程思政资源缺失问题,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打造特色品牌。
创新开发载体资源,用好“活教材”上好“必修课”。融合红色底蕴,多学科平台联动,把课程思政做在日常、落到实处,贯穿全过程。用好抗联精神、乡村教育、渤海文化、非遗保护“活教材”,上好优秀文化、先进思想的“必修课”。
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质量保障“闭环”管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关键监测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实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闭环”监控;实行思政教育、师德师风、教风学风负面问题一票否决制度。
四、建设计划
(一)总体计划
1.聚焦立德树人任务,打造全过程“大思政”育人格局。融汇研究生思政教育各环节、各要素,以课程思政为契入点,由课程育人拓展为全程育人,将“四大精神”、“五色教育”等融入思政育人,与高校育人“大思政”格局紧密联动、同向同行。
2.围绕“一体”目标,加强党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领导,把好政治方向;加强队伍领导,把好队伍建设方向;加强改革领导,把好思政课程创新方向;加强组织领导,把好合力育人方向。
3.落实“三元”职责,深化上下联动、协同共建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层面“三元”共进,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强化于行”,实现课程思政“教师动起来、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4.创新“六维”建设,构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持续探索“本硕一体化”建设模式,深入分析本硕差异,综合“思政+教学+科研+创新”,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创新启迪有机融合,合理布局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课程资源、案例资源和人才资源,完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中心任务
1.持续加强中心建设,将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评价,“研究中心-导学团队-课程库-案例库”建设覆盖全部学科、专业。聚焦“六维”围绕队伍、课程、平台、资源、评价、成果启动实施6个建设计划。
2.聚焦人才培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对第一年度实施计划中的建设项目、课程、案例、团队、平台等进行过程性考核,强化现有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内涵建设,将团队做优、课程做精、案例做实,凝聚建设成果、总结建设经验、梳理建设问题、选树建设典型、提升建设质量。
(三)支持保障
1.加强领导监督。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研究中心改革研究和组织管理职能,完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权责,落实目标责任制,优化管理、强化服务。
2.加强制度保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教师深度参与,营造良好思政育人氛围;科学制定落实方案,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3.加强资源保障。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实现多元化投入;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建设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保证专款专用,保证经费使用高效性。
4.加强质量评估。完善绩效评价,将思政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开展常态化“自我诊断式”评估,及时校正,实现课程思政全过程“闭环”监控。
五、具体举措
1.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培育。强化“3+3”培训,开展多样化培训20场次/年,实现课程思政技能培训全覆盖,选树一批校内优秀课程思政导师和名师、思政导学团队。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案例建设。重点打造省、校两级“本硕一体化”课程思政MOOC示范课20门左右,10门/年。
3.思政研学平台联动。联动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等科教平台,搭建服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格局的思政研学育人基地。持续突显“红色精神”引领,拓展“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政育人深度、广度和效度;持续坚持师范教育本色,做好“师范”人才的思政育人工作,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持续强化文化服务功能,立足龙江发展、传承龙江文化。
4.课程思政载体、资源开发。用好“抗联精神”、“乡村教育”、“渤海国文化”、“地方语言文学”等“活教材”,挖掘一批具有师院特色的思政载体,资源凝炼师院育人特色、总结有益可行经验。
5.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优化定性与定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的监控和自我诊断式评价,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闭环”管理。
6.典型课程思政成果推广。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并行,将思政要素拓展到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多环节、多领域,采取学术交流、活动展演、媒体宣传、成果推广等多样化、多维度的方式,打造选树典型案例,发挥中心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