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1958年-1964年)、北安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1965年)、宁安师范专科学校(1965年-1970年)和牡丹江师范学院(1970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9月,学校迁入牡丹江市,结束了近 40 年农村办学的历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一。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 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学校现具有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占地面积83.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10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花园式单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9.7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1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建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和国际联机文献查新检索系统,馆藏图书24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6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级科普基地、黑龙江省语言文字馆、黑龙江省有声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等多个教育教学场馆,其中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是全国首家教材研究场馆。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4人,其中专任教师80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39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670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11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方向)3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涵盖17个领域),学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农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学生16000余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设有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各1个。学校近五年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及教育部科研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900余项,共有7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有32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
学校充分发挥在北大荒文学、渤海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保护、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依托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渤海文化研究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学校围绕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对外商贸人才培养、功能材料研发、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化工制药、食用菌开发等方面优势,依托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农林鼠害重点实验室、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北方药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学校全面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开展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爱心课堂等项目获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学校积极融入地方,全面实施服务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高校联盟”、推动“跨校协作”,“渤海文化艺术团”“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品牌活动的开展,极大彰显了学校文化辐射与服务社会功能。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拥有教育部备案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HSK考试中心等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学校的国际友好合作院校达到75所,与韩国清州大学、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国立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并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是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多次被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学联、黑龙江省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是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坚持特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拥有“地方语言文学”省级特色学科,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学科。地方语言学科省级特色学科完成第一期建设,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效,经省教育厅验收后将开始第二期建设并划拨绩效经费资助。教育学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建设良好,并依托建设成果申报教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积极谋划第二批省级特色学科申报工作。面向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自贸区学院”。
学科评估工作积极推进。按照《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和《关于组织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积极筹备参加。召开评估推进工作会议,认真解读文件、细化任务分解。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参评,完成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一级学科评估材料填报,力争实现省级一流学科零的突破。
科学论证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评估指标导向,优化制定《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科振兴计划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质量与内涵建设为核心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依托上述任务,科学设计和制定十四五期间及中长期的学科建设、研究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发挥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学科全面振兴。
三、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
学位授权点结构布局优化完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层次提升、成效显著,实现历史性突破。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8个一级学科包括36个二级学科(表1),教育、翻译、旅游管理3个专硕类别包括16个领域(表2)。学科专业覆盖文学、教育学、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
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新突破。经过8轮研讨论证、模拟答辩、材料修订等工作,正式申报教育学、中国史、艺术硕士3个学位授权点,100%顺利通过省学位办材料审核与汇报答辩。申报论证中重点突出了乡村教育、渤海国研究、东北抗联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自贸区等学科方向特色。拟新增的3个学位授权点获批后,一级学科授权点将达到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将达到4个,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将扩充到6个。将有力的支撑我校学位授权体系构建和结构优化,有力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有力突显学科特色与优势,为学校实现更名、申博目标提供助力。
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单位建设稳步开展。按照申报条件和评估指标对标分析,认真检视学科建设现状,找差距、定任务、抓落实。初步完成第一轮《省高等学校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编制和申请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工作。
完成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组织翻译硕士、旅游管理硕士认真参加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部署落实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和化学4个一级学科积极筹备专项评估工作。
四、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
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 2020年12月,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1027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517人,占50.3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510人,占49.66%(表3,表4)。已达到更名、申博大学的相应指标要求。2010年培养首批毕业生以来,累计授予硕士学位1914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1225名、专业学位硕士学位689名。
科学开展研究生复试工作。录取工作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抢前抓早,缜密设计、严格程序,制定的《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确保了复试录取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此外,还制定了疫情防控、远程复试技术培训、安全保密教育、面试导师随机抽取、面试考生顺序随机抽取、面试试题随机抽取、破格复试等多项方案预案。通过测试甄选对比,确定了“钉钉”、腾讯会议作为网络远程复试平台,且互为备用平台,全程录像保存。对各招生学院管理员和秘书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包括平台使用培训、复试工作流程培训、考生资格审核培训、安全保密教育培训等。各招生学院制定了院级复试工作方案。组织面试导师进行考前模拟演练,对考生进行一对一的网络平台使用培训。最终圆满完成600人的录取复试工作。
安全平稳完成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2020年积极把握历史机遇,研究生招生指标扩大到600人,相比2019年增幅92%。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按照国家、省级部门有关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科学制定各环节预案,及时报送计划、发布通知、安抚考生,解答疑难3000余人次;复试录取中,制定细致详尽的线上录取工作程序,为考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为复试学科、导师提供严谨且具操作性的制度保障和细致入微的后勤保障。
保障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扩容增建标准化考场48个,监控室1个,新增自命题考题2科,设置考场137个,选派工作人员450余人,解答报考咨询5000余人次,为3808名考生提供确认、考试考务等服务保障,全力确保考试安全、平稳进行。积极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良好。现有专任教师807人,其中教授137、副教授275人,具有博士学位150人、硕士569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33人,其中校内导师300人,校外导师233人,其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专任教师中,省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0人,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发挥特聘专家高端引领作用。聘任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长江学者、二级教授等特聘教授16人。在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提升、人才培养各方面、各环节上,充分发挥特聘教授、外聘专家的资源支撑、评审评估、指导引领作用。
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聘任一级学科带头人11人,后备带头人8人,二级学科带头人43人,二级学科负责人5人。充分发挥已聘任的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作用。制定引进政策,发布招聘启事,拟引进部分一级学科带头人充实带头人队伍。
落实研究生导师考核常态化。开展导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落实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分离的动态管理,不合格导师不允许招生。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在师德、学术不端等核心指标上实施一票否决制。认定校内学硕导师190人,专硕导师221人,校外学硕导师15人,专硕导师142人。评选首届我最喜爱研究生导师10人,开展多形式宣传,突出优秀导师育人事迹,发挥先优引领作用。
深化“3+3”研究生导师培训。组织各类培训15场次,培训总人数3100多人次。其中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等开展专题培训5场650人次。组织新聘任导师岗前培训2次116人次。利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其他线上资源安排学习5次约1500人次。组织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3次,900多人次。
六、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
认真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对全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和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召开学校党政联席会议1次,组织校级党政领导、培养单位领导班子、全体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等研讨学习3次,工作群、公众号交流、宣传3期,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会议1次。
积极有效防控疫情全力保障教学秩序。积极应对疫情,制定《牡丹江师范学院春季开学前和新学期研究生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安排》,顺利保障了215门课程教学工作,学生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9%左右,校领导、管理干部、研究生督导随堂听课50多门次,对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日通报及周通报23次,组织开展了3次共700余人次参与的研究生和授课教师线上教学问卷调查,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经验分享16人次。在确保防疫安全和稳定的情况下,2020届284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平稳离校。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突破常规,研究生线上教学与管理秩序井然,成效良好,得到省教育厅、省学位办的认可。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质量。秉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在扩大研招规模的同时,更重视提升质量和内涵,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培养方案和日常授课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组织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完善学业标准,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落实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发挥教学督导监督、评估作用,100%开展师生教学评价,强化研究生学业中期考核及学业预警。
实施“三段式”、“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推进“分类培养”、“分流淘汰”和“创新升级”。制定与修订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对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学习、实践与科研的比重,理工学科按照1:1:1,人文学科按照1.5:0.5:1的比例安排。突出导师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充分发挥团队指导作用,落实“双导师”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严格规范学位授予全过程管理。严把开题-中期-答辩“三点一线”质量关,全过程监控学位论文质量,严控学术不端行为,落实分流淘汰机制,实施100%知网查重检测和落实100%第三方平台双盲审,规范论文答辩程序,严格学位授予标准,年分流淘汰率在10%左右。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均为91.32%;
坚持师范教育特色发展。立足龙江,辐射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聚焦农村教育研究,依托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形成本硕一体,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依托省级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省级教育学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地方政府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计划,与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与牡丹江市教育局等5家政府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受牡丹江市教育研究院委托开展基础教育课题研究,30余名导师被长期聘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家。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顺利通过全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评审;研究生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和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29项;13人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承担省、校科研创新项目年均169项,其中重点项目45项;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其中SCI与核心论文14篇,省级期刊论文125篇。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拥有省部级以上平台21个,包括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级人文基地1个、省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基地3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各1个。是省级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省级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省级教育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省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七、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
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齐抓共管。落实二级管理制度,发挥培养单位积极作用,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先锋引领作用,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开展线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两会”精神学习、“凝聚奋进力量”系列专题培训等11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积极为开展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和帮扶。
加大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169项,其中重点项目45项,一般项目124项,总计资助经费38.9万元。在研究生评奖、评优、和奖助学金评定中增加科研创新成果比重,突出导向作用。1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奖励经费26万元。分别评选表彰三好学生16人、优秀毕业生12人、优秀学生干部7人。
增强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培训。搭建镜泊论坛、《研究生视野》、学术沙龙等多层次、多学科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实践创新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从专家引领、导师报告、学术规范、专业素养等方面开展100余场次研究生学术培训活动,拓宽学术视野,营造良学术氛围,增强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加强奖助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多元的奖助体系,为研究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有效保障。规范奖助学金评审标准和条件,加大创新创业和“三助一辅”力度,实现奖助学金100%全覆盖。设置“三助一辅”岗位113个,资助经费20万元。一等学业奖学金82人,二等奖学金493人,总计奖励经费476.4万元。
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效果良好。加强创业就业的培训和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积极推动稳业就业工作,开展线上毕业生创业就业教育,发布就业信息27期共2000余个岗位;完成毕业生信息报送、档案转递、毕业证发放等相关工作。研究生就业率达到85.37%以上,共考取博士6人,选调生7人,研究生就业去向大部分是初高中学校、民营教育机构等。
八、下一步重点工作
进一步加快推进落实学科振兴。凝炼聚焦发展前沿的学科方向,汇集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构筑高级别学科平台,产出有显著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扩大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服务社会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突破。
进一步探索培养管理模式改革。认真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分类培养模式,健全考评和分流淘汰等机制,分流淘汰率控制在10%左右;分级、分步落实二级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管理运行,实现模式转变。
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参照评估标准针对关键环节加强对标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健全监督评价机制,评估评价工作系统化、常态化,继续开展诊断式评估;全面落实督导制,设专兼职督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完成日常监控与评价。
进一步深化招考制度改革。继续规范研究生考试和考点考务工作,保障招考安全;完成新保密室建设,探索自命题电子试题库建设;多渠道、宽领域做好招生宣传,吸引优秀考生,提升生源质量;科学完成招生录取工作,优化生缘结构,调控学硕和专硕比例接近1:1。
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学培养过程,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7个1计划”,在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网络课、双语课或外语教学课建设,规划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学成果奖培育方面取得实效。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每年支持教学改革项目不少于30项,培育优秀教育教研成果。
进一步探索学位管理新途径。优化开题、中期、答辩“三点一线”管理程序;严格学术标准,完善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授予审核机制,认真学术不端检测与100%盲审制度,积极探索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学位论文规范程度和整体水平;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健全学风监管、学术道德监控与惩戒机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和能力培养。重点强化3-5个产学研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基地建设与管理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研究生多出优秀成果,注重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加强研究生自主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镜泊论坛”与《研究生视野》的作用;支持师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100人次。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导师遴选程序,稳定导师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实施导师考核和岗位动态调整制度,将业绩考核常态化;积极引进、培养高级别、高水平专家、人才,明确责、权、利,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划指导;推进3+3导师培训模式,实现全员覆盖、全面提升;规范落实多层次、多形式的导师组活动,为导师能力提升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交流机会,每年不少于100人次,重点鼓励和支持优秀导师出国访学。
进一步发挥奖助体系积极作用。继续规范研究生评奖、评优及“三助一辅”工作,建立健全多元的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好毕业教育管理工作,拓展研究生就业市场,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打造3-5个研究生就业基地,建立研究生就业信息平台,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状况,逐步落实人才质量反馈机制。
表1.牡丹江师范学院现有学科学位点基本情况信息表
一级学科名称 |
序号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院 |
备注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术学位硕士点现有8个一级学科,下设36个二级学科。2020年教育学和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通过省学位办新增学科审核 |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3 |
思想政治教育 |
4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体育学 |
5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6 |
运动人体科学 |
7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8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9 |
文艺学 |
文学院 |
10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11 |
汉语言文字学 |
12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13 |
中国古代文学 |
14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15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16 |
英语语言文学 |
西方语言学院 |
17 |
俄语语言文学 |
东方语言学院 |
18 |
日语语言文学 |
19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应用英语学院 |
20 |
翻译学(自设) |
21 |
涉外法商英语(自设) |
22 |
国别和区域研究(自设) |
数学 |
23 |
基础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24 |
应用数学 |
25 |
数学教育(自设) |
物理学 |
26 |
凝聚态物理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27 |
光学 |
28 |
无线电物理 |
化学 |
29 |
无机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30 |
分析化学 |
31 |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
生物学 |
32 |
植物学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33 |
动物学 |
34 |
微生物学 |
35 |
遗传学 |
36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表2.牡丹江师范学院现有专业学位点基本情况信息表
类别名称 |
序号 |
领域名称 |
二级学院 |
备注 |
教育硕士 |
1 |
教育管理 |
教育科学学院 |
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3个专业类别,下设17个领域。2020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通过省学位办新增学科审核 |
2 |
小学教育 |
3 |
心理健康教育 |
4 |
学科教学(思政)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 |
学科教学(语文) |
文学院 |
6 |
学科教学(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7 |
学科教学(物理)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8 |
学科教学(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9 |
学科教学(生物)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10 |
学科教学(英语) |
西方语言学院 |
11 |
学科教学(历史) |
历史与文化学院 |
12 |
现代教育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
翻译硕士 |
13 |
英语笔译 |
应用英语学院 |
14 |
英语口译 |
15 |
俄语笔译 |
东方语言学院 |
16 |
日语笔译 |
旅游管理 |
17 |
旅游管理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表3.在校学硕研究生数量统计表
序号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二级学院 |
学生人数 |
总数 |
小计 |
2020级 |
2019级 |
2018级 |
延期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03 |
24 |
7 |
7 |
8 |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23 |
12 |
6 |
4 |
1 |
思想政治教育 |
44 |
18 |
12 |
13 |
1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12 |
6 |
5 |
1 |
|
2 |
体育学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110 |
12 |
8 |
4 |
|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70 |
29 |
16 |
23 |
2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15 |
7 |
8 |
|
|
运动人体科学 |
13 |
7 |
6 |
|
|
3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
文学院 |
113 |
20 |
9 |
5 |
4 |
2 |
汉语言文字学 |
10 |
6 |
1 |
3 |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12 |
7 |
2 |
1 |
2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9 |
5 |
4 |
|
|
中国古代文学 |
21 |
9 |
6 |
6 |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21 |
10 |
6 |
5 |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20 |
4 |
7 |
7 |
2 |
4 |
外国语言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西方语言学院 |
39 |
12 |
8 |
4 |
|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 |
应用英语学院 |
11 |
8 |
3 |
|
|
翻译学(自设)英语 |
5 |
5 |
|
|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俄语) |
东方语言学院 |
5 |
5 |
|
|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 |
3 |
3 |
|
|
|
翻译学(自设)日语 |
3 |
3 |
|
|
|
5 |
数学 |
应用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20 |
16 |
10 |
6 |
|
|
数学教育(自设) |
4 |
4 |
|
|
|
6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23 |
18 |
6 |
1 |
10 |
1 |
无线电物理 |
5 |
1 |
4 |
|
|
7 |
化学 |
无机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18 |
11 |
5 |
6 |
|
|
物理化学 |
7 |
6 |
1 |
|
|
8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99 |
28 |
10 |
7 |
10 |
1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7 |
7 |
4 |
6 |
|
遗传学 |
18 |
10 |
5 |
2 |
1 |
动物学 |
19 |
4 |
4 |
8 |
3 |
植物学 |
17 |
7 |
4 |
6 |
|
合计 |
525 |
|
246 |
144 |
117 |
18 |
表4.在校专硕研究生数量统计表
序号 |
专硕类别 |
专硕领域 |
二级学院 |
学生人数 |
总数 |
小计 |
2020级 |
2019级 |
2018级 |
延期 |
1 |
教育硕士 |
学科教学(思政)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410 |
38 |
29 |
8 |
|
1 |
学科教学(语文) |
文学院 |
55 |
33 |
19 |
|
3 |
学科教学(英语) |
西方语言学院 |
57 |
35 |
19 |
|
3 |
学科教学(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25 |
18 |
7 |
|
|
学科教学(物理)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34 |
23 |
11 |
|
|
学科教学(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26 |
19 |
7 |
|
|
学科教学(生物)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 |
14 |
6 |
|
|
学科教学(历史) |
历史与文化学院 |
40 |
30 |
10 |
|
|
教育管理 |
教育科学学院 |
12 |
8 |
4 |
|
|
小学教育 |
46 |
34 |
12 |
|
1 |
心理健康教育 |
26 |
20 |
6 |
|
|
现代教育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
31 |
23 |
8 |
|
|
2 |
翻译硕士 |
英语笔译 |
应用英语学院 |
90 |
57 |
34 |
22 |
|
1 |
英语口译(停招) |
5 |
|
4 |
|
1 |
俄语笔译 |
东方语言学院 |
11 |
6 |
5 |
|
|
日语笔译 |
17 |
12 |
5 |
|
|
3 |
旅游管理硕士 |
旅游管理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0 |
10 |
7 |
3 |
|
|
|
合计 |
|
|
520 |
|
354 |
156 |
|
|